來源:攀枝花大河中學 更新日期:2021-01-07 09:49
學校招生的時候一般都會發(fā)布學校的招生代碼,在了解到學校代碼后,同學們可以拿個小本本記錄一下。而且同學們可以時刻關注學校的動態(tài)。大家在關注學校的動態(tài)的時候也可以多多關注學校的其他情況,比如學校的辦學情況、學校的師資力量以及學校的辦學成績等相關內(nèi)容,這樣才能加深同學們對想要報考的學校的認知。
攀枝花大河中學招生代碼:3900
1968年6月,上級決定將半工半讀中學分為兩所學校,一為“渡口市五七訓校”,開設小學教師培訓班兩上,招收小學教師60余名,培訓一年結業(yè)。以后又開辦財會班和畜牧班;一為大河公社中學,開設初中三個年級各兩班,高中一個班。
1968年7月,初師畢業(yè),不承認學歷,但45名畢業(yè)生皆分配到各公社任小學教師。
1969年7月,首屆高中班30名學生畢業(yè)。
1971年8月,“五七訓校”與“大河公社中學”合并,更名為“渡口市五七中學”。月始正式定名為“渡口市郊區(qū)大河中學”,
1982年10月改稱“渡口市仁和第一中學”,1983年秋季恢復“大河中學”校名。
1987年月,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,學校改稱“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學”。沿用至今。
大河中學創(chuàng)建于1965年10月,有46年的歷史。在發(fā)展過程中,學校名稱經(jīng)歷了4次變更:1966年10月至1967年2月遷入東風小學校址,定名為“渡口市半工半讀中學”;1968年6月學校更名為“渡口市五七中學”;1973年更名為“渡口市大河中學”;1987年改名為攀枝花市大河中學。在發(fā)展過程中,學校經(jīng)歷了“一分三合”的發(fā)展過程。“一分”:1968年6月,上級將“渡口市半工半讀中學”分為“渡口市五七訓校”和“大河公社中學”兩所學校。“三合”:一是1971年8月,“渡口市五七訓校”和“大河公社中學”合并為“渡口市五七中學”;二是1981年8月仁和區(qū)“平江中學高中部”和“大田中學高中部”撤離并入大河中學;三是2002年6月,區(qū)政府撤銷沙溝中學并入大河中學。
學校多年一直保持“市級衛(wèi)生單位”;“區(qū)級精神文明單位”;“攀枝花市文明校風示范學校”等榮譽稱號。九九年榮獲“攀枝花市一般高完中辦學水平條件達標學校”稱號;二OOO年榮獲“攀枝花市園林綠化先進單位”;“仁和區(qū)第六屆‘三優(yōu)一學’二等獎”;“仁和區(qū)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”等稱號。
在填報一所學校時,學校都需要學生填寫志愿,所以家長們就要更清楚的了解學校基本情況,和相關政策,根據(jù)學生的情況報考自己喜歡的學校,由于學校辦學情況每年都有變動,所以學校代碼也有變化,家長們可以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,提前做好填志愿的準備。